English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四
  • 首页
  • 机构介绍
  • 行业情况
    1. 核基础科研
    2. 核电
    3. 核技术应用
    4. 核反应堆技术
    5. 核燃料循环
    6. 核应急与核安全
    7. 核不扩散与核安保
  • 法规公约
    1. 通知公告
    2. 政策法规
    3. 国际公约
  • 信息发布
    1. 国内动态
    2. 国际新闻
    3. 国际合作
  • 专题专栏
    1. 观点集萃
    2. 专题
  • 科普知识
    1. 绿色核能
    2. 视频点播
  • 在线服务
  • 互动交流
    1. 征集调查
    2. 直播访谈
    3. 政务咨询
首页  >  互动交流  >  访谈直播 > 正文
访谈:拼好核工业全产业链转型最后一块“版图”
  • 发布日期:2018-01-09
  • 信息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 【字体:大中小】
  • 打印

 ——访中核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秀江

  中核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公司,但无需讳言,自核工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来,这一体系就开始面对同样严峻的挑战。


  为了尽快与形势相匹配、与市场相接轨,这条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从2010年开始,从未停息:2010年,与市场、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核电板块率先成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历经5年筹备,于2015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A股市场中唯一一家纯核电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这个产业的“前端”也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2010年中核集团核燃料事业部成立,为该产业板块的实体化运作铺路,2012年,中国核燃料公司揭牌成立;为了解决我国铀资源保障问题,2011年中核集团成立地矿事业部,地矿资源整合、地矿一体化统筹安排,铀矿大基地建设势如破竹,今年5月,地矿事业部顺利转型成为中国铀业有限公司。


  而处于产业“后端”的核循环产业,因其技术的敏感性、改革的复杂性,自2009年中核集团成立核设施退役与治理部后,201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核环保工程事业部,其实体化改革的道路一直崎岖不平。


  2017年12月26日,中核环保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一个职能部门终“变身”为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核工业全产业链转型的最后一块“版图”也最终敲定。“再多矛盾,再多问题,实体化运作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迈出去我们脚下才有路。”中核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秀江站在这个全新的“起点”,这样告诉记者。


  转型:时代召唤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概念的国家,新的时代使命与国家战略召唤着中国核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核环保工程事业部转型为中核环保有限公司是一个不小的转变,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我们终于在今年迈出了这一步?


  吴秀江(以下简称“吴”):应该说,新世纪以来,核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对落后的核环保产业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和尖锐。2008年,中央领导指示中核集团按照“企业化的方向、市场化的路子、专业化的队伍”的要求,组建国家级环保公司。国防科工局、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部委领导也多次强调,不解决核安全和核废物的处理处置问题,核能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此后,国家对于这个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核循环产业的转型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理性、协调、并进”和“四个并重”的中国核安全观,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核环境安全是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核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核安全及环保的重视程度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端环节与核能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甚至有“比印度落后20年”的说法,成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我国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突出“短板”。这个产业的转型刻不容缓。


  整合:集团聚焦


  资源整合不是件小事,容易出现“不整则散、一整就僵”。而此番,集团公司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启动了新一轮核环保事业部实体化工作。


  记:为了加速核环保产业转型,补齐迈向核强国的“短板”,中核集团对中核环保有限公司的成立给予了哪些支持?


  吴:中核集团2009年设立了核设施退役与治理部,加强退役治理工作的组织管理。2011年日本福岛事故后,中核集团在退役治理部基础上成立了核环保工程事业部,统筹管理集团公司核设施退役治理、乏燃料运输、后处理及废物处置等相关业务。此后,这个部门在核环保产业规划、安全质量管理、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本次实体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年初,在核环保工程事业部2017年度工作会议上,王寿君董事长明确提出,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中核集团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要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灵活多变,探索一专多能的发展模式;要加快改革步伐,明确定位,科学规划,统筹资源。年初,集团公司为加快推进核环保工程事业部实体化改革,下发了《关于成立核环保工程事业部实体化工作筹备组的通知》,明确了机构和领导人员。


  记:对于分散在集团各处的相关产业资源,通过本次实体化运作进行了怎样的整合与打包?


  吴:我们先后组织调研了集团内外20余家企业、单位,深入了解业界趋势和动态,广泛听取各方面宝贵意见;定期向集团公司政研、财务、市场、法律等各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和咨询;多次组织专题咨询讨论会,为实体化工作出谋划策,答疑解惑。


  最终,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核环保实体化工作筹备组坚决贯彻了“循序渐进、适度整合”的原则,通过对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核瑞能有限公司、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衡阳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和河南核净洁净技术有限公司这六家单位的能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基本形成了核环保产业从科研、设计到建设、实施、运行以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


  启程:真抓实干


  2017年伴随着改革步伐的始终是核环保各项业务的突飞猛进。改革的核心最终还是发展。围绕核心业务的真抓实干,让这个长期处于矛盾纠结的产业领域最终得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记:在2017年即将落幕的时刻,中核环保有限公司终于完成了揭牌。那么,在这个长达近10年的产业转型之路中,您认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在重重矛盾中突围而出?


  吴:在我看来,本次实体化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核安全及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集团公司党组就核环保实体化已经逐步统一了思想,下定了决心。


  而就我们这些身处产业内部做事情的人来说,我认为有四个字至关重要——“真抓实干”。面对改革,陷入矛盾纠结中而裹足不前是无法脱身的,而通过真抓实干推动产业发展才是产业改革最佳的“铺路石”、最好的“助推器”。


  2017年,我们对核环保各项工作的推动,步步为营、扎实有效。首先是在确保核设施安全受控方面,八二一厂两个集团级安全风险点具备销号条件。八二一厂提前圆满完成年度中低放废液水泥固化处理任务,生产线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和产品合格率达100%,标志着集团公司中低放废液处理处置形成成熟批量化生产能力。


  其次是产业能力建设推进取得重大进展。龙安项目厂址基本确定,中法合同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第一座低放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工程连续冷调试任务圆满完成;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我国核电废物外运处置的新模式正在实现,结束了我国核电废物无法运出的历史;田湾核电乏燃料厂内转运首批顺利完成,掌握了VVER乏燃料组件运输技术;加纳微堆高浓铀燃料返运回国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我们对核大国承诺的践行……


  拿到中核环保有限公司成立批文后不久,我们就通过市场化竞争,承接田湾核电1、2号机组固体废物管理和辐射防护项目,拿到了中核环保有限公司的“第一单”。与此同时,我们在国际市场开拓也取得新突破,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中低放废物处置框架协议》和《乏燃料干法贮存和转运合作会议纪要》。


  可以说,我们是以实际行动为开启环保产业的新征程打下了扎实基础。


  展望:面向未来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前景看好。在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治理和后处理等核环保领域,国内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和实施,在未来15年,国内外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非核环保市场更是前景广阔,仅“十三五”期间,我国非核环境治理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


  记:成立中核环保有限公司之后,围绕市场开拓与产业发展,我们将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


  吴:公司组建初期还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长期缺失的科研设计力量需要较长时间的扶植和培育;业务模式的创新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业主单位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程度不充分,同业竞争仍将长期存在;海外市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开发难度可能高于预期;非核环保市场竞争激烈,对公司的市场开拓和组织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核环保有限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贯彻“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发扬“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落实“小核心、大协作”的方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始终将“保军工”作为首要目标,扎实巩固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乏燃料后处理等传统业务,加快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进程,补齐核环保产业“短板”,建设完整先进核环保产业体系;将“增效益”作为奋斗方向,加强集智攻关,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整合培育放射性废物一体化管理等能力,提升海外核环保市场开发力度,并积极探索非核环保业务,


  从长远发展来看,核环保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中核环保有限公司将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培育乏燃料后处理厂工程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管理能力;提升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建成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和放射性物质公海铁联运体系;在巴基斯坦和英国等海外退役治理市场获得突破,积累海外市场开发和工程实施经验;大力开拓非核环保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将公司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企业。( 中国核工业报 见习记者蔡皛磊 记者杨阿卓)

机构介绍
领导之窗
机构职责
行业概览
核基础科研
核电
核技术应用
核燃料循环
核应急与核安全
核不扩散与核安保
法规公约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国际公约
信息发布
国内动态
国际新闻
国际合作
专题专栏
观点集萃
专题
科普知识
绿色核能
视频点播
在线服务
办事指南
国际合作活动申请系统
互动交流
征集调查
直播访谈
政务咨询
相关链接
  • 中国政府网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 国际原子能机构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 中国核协会

版权所有:国家原子能机构承办单位: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邮箱:webmaster@cae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