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巴两国政府宣布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开放民航、铁路、公路的交通往来,以及体育领域的交流等。印巴双方的这些良性互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立即声明,对印巴双方全面改善关系表示欣慰,并敦促双方领导人举行峰会,解决争端。 印巴双方修复关系,自然有着各自的战略考量,但在几个主要方面存有共识,应该说是迈向和解之路的根本动力。首先,改善两国关系有利于增强经贸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于两国中断了空、地运输联系,双方的经贸交往受到极大限制,年贸易额仅为二三亿美元,这与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据报道,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年贸易额可望迅速增至几十亿美元,这对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其次,改善两国关系有利于国内稳定。两国长期交恶,直接影响各自国内民族和宗教关系,暴力活动陡增,社会动荡不安。关系正常化后,民间相互敌视程度将相对降低,有利于“安内”。再则,关系改善有利于两国校正对外政策。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的是“远交近攻”外交策略,与许多邻国的关系比较紧张。而巴基斯坦实行新的政体后,由于与印度处于对抗状态,在外交上疲于应对而少有新的建树。时至今日,双方都感到有必要重新审视外交政策,以便创造更利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最后,两国主动改善关系也可避免外部势力插手干涉。印巴都是核国家,弄得不好,南亚有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这是国际社会所最担忧的。就在伊战正酣之际,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便发出警告,称在伊拉克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将把注意力转向南亚。历史的经验表明,外部势力直接干预地区冲突,往往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局面。这是印巴双方都不愿意接受的。为此,印度外长辛哈于5月2日表示,印巴间的问题不容第三方强行解决,“如果我们自己开始对话了,那也就不需要向任何一方施加压力了”。正是基于以上共识,印巴双方终于相互伸出了友善之手。 然而和平的希望与和平的实现并不是一回事。克什米尔争端这个“结”解不开,印巴两国的全面关系便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化。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5月4日提议,巴印先解决克什米尔争端问题,然后签署和平条约,裁减军备,以最终实现南亚无核化。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即予以反击,称这一提议是在“耍花招”,意在煽起西方对南亚核战争的担忧,以冲淡“越界恐怖主义”问题。与此同时,穆斯林武装分子在印控克什米尔又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造成多人伤亡。由此可见,积累了50多年的恩恩怨怨要在一朝之间化解,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在南亚,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是大国,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国际社会无不希望印巴两国能从十几亿民众的福祉出发,捐弃前嫌,早日驱除在南亚次大陆飘荡了几十年的战争阴霾。(严国群) 转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龙茂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