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重新启动铀转化活动后,欧盟被推到了十分尴尬的地位。因为伊朗是在否决了欧盟提出的一揽子方案后采取这一步骤的。而且,欧盟一些国家领导人被伊朗此举激怒,威胁将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而这样的主张有悖于欧盟的一贯立场。
美国和伊朗是伊朗核问题的对立双方,欧盟充当着斡旋者和谈判者的角色。欧盟自2003年11月介入这场博弈,迄今21个月。美国和欧盟在阻止伊朗成为核国家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欧盟不同意美国所实施的高压政策,它反对美国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反对美国再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欧盟在伊朗有巨大经济利益,它不能同意美国轻举妄动;欧盟希望其中东外交有所建树,利用它的外交资源和谈判传统,在这一地区发挥影响力,它不能听任伊朗核问题发展成为不可收拾的危局。
21个月来,英法德三国外长组成的“三驾马车”代表欧盟,往来于欧洲与中东,奔走于德黑兰与维也纳,以其有别于美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风格,进行了艰苦耐心的谈判,使伊朗核问题取得了一些切实的进展。2003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同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合作,美国则同意放弃“触发机制”,不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审议;2004年11月,英法德三方同伊朗签署《巴黎协定》,伊朗同意中止浓缩铀活动,以换取欧盟帮助伊朗发展和平利用核能以及欧盟的政经援助。欧盟由此阻止了美国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避免了矛盾激化,为有关各方留下周旋的空间。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艰苦复杂的调停中,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初现轮廓。
美国曾对欧盟的努力不以为然。但今年2月布什访问欧盟总部,美欧实现和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美国还不能从伊拉克脱身,难以两面出击,因此利用同欧盟和解的契机,在伊朗核问题上开始考虑倚重欧盟,在谈判上自己甘愿“退居二线”。另一个变化是,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欧美对伊朗新政权的性质判断观点接近,都对伊朗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产生深切的担忧。这就使欧盟在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问题上,态度有所“收缩”。这次伊朗之所以否决欧盟的一揽子方案,理由是方案没有保证伊朗的铀浓缩权利。法国《世界报》分析说,“在美国看来,这次核风波至少有积极的一面:把美欧拉到一起了。这也是美国鹰派认为的伊朗大选带来的潜在好处。”
美国总统布什12日对伊朗发出严厉警告,威胁说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核问题的可能。德国总理施罗德针锋相对发出“不要动武”的警告。战争还是和平,对欧盟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战是民意和政坛的主流。欧盟面临的现实考验是:在伊朗否决了欧盟方案,欧盟“丢面子”的情况下,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受挫的情况下,欧盟是否还坚持斡旋谈判之路———是坚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范围协商解决,还是提交安理会并进而启动对伊朗的制裁进程?对伊朗新政权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主观猜想为依据作出判断?是尊重伊朗的民族尊严和国家权力还是搞欧美国家惟我独尊?总之,是一个能否坚持走合作之路的问题。在这场各方反复较量的博弈中,欧盟当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走好下一程路。(作者/郑园园)
转 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