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中核集团“看见·新时代核工业”系列媒体沙龙活动第一期在京举办,围绕“如何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这一主题,邀请我国核能行业知名院士、专家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电力报、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等16家媒体记者,共同探讨核电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应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积极安全有序”的发展目标实现等话题。
“看见·新时代核工业”系列媒体沙龙活动由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主办,聚焦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和媒体,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回应社会公众关心关切,揭开核的神秘面纱,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了解核,从而支持核,为核能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相关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看见新时代核工业!专家、媒体共话核电发展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
今天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近日,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动态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核电发展事关国家安全、世界安全,可谓“一失万无”。而我国核电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数十台核电机组获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的成绩;我国也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或事故,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批准限值。
如今,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日前,田湾核电厂前区20个子项5G生产无线网络全部开通上线,成为国内首个开通完整区域5G生产专网的核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如何做到万无一失?我国核电迈入批量化、数字化建设时代,如何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核电的安全之于核电的发展,就是0和1之间的关系”
说起核电安全问题,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科技带头人高彬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比喻——有了安全可靠稳定的核电机组,才能在数字1后附加无限可能。核电安全问题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必答题”。
高彬:俄乌冲突进一步地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核电的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优势,让它能够作为全天候稳定供能的清洁电源品种,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中,可以稳定高效可靠地进行调度。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它的安全性会不会有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老百姓最关注的。我认为,核电的安全之于核电的发展就是0和1之间的关系,没有安全也就没有核电的未来,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同时发展也是提升安全的途径。
那么,核电安全吗?如何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类似福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在我国不会发生。
叶奇蓁:中国不会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核事故,沸水堆的三道屏障是不完整的,没有三道屏障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要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能够安全停堆、终止链式反应;坚持纵深防御,一道一道防线防止事故扩展或放射性泄漏。我们的三条原则就是:停堆、余热导出、放射性包容。
三道屏障,护卫核电安全
那么,三条原则究竟如何落实?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亚蔚表示,本着预防第一的原则,假设发生事故,为三道屏障持续排热、降压是核心要务。而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的设计中,创新性地在保障三道安全屏障完整性方面,应用了“能动+非能动”的设计。
毛亚蔚:三道实体屏障,燃料元件包壳是对芯块的一层的保护,大量的裂变产物实际上是集中在芯块里面的;一回路的边界就是对水、主冷却剂这部分的保障;最外层的话是安全壳,数百吨大飞机撞击的情况下,我们的安全壳依然是可以做到防得住。堆停下来了,热量还要导出来,应急补水采用的是有外接电源泵的方式来进行冷却水的注入,这是传统的能动系统;同时又设置了不依赖电源的非能动系统,也就是靠自然的重力,或者靠它的热差来实现,即使在完全失去电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通过建立自然循环机制,排出堆芯的余热。
批量化、数字化建设时代,如何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如今,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数字化核电方面也迎来新进展。日前,田湾核电厂前区20个子项5G生产无线网络全部开通上线,成为国内首个开通完整区域5G生产专网的核电基地。面对当下数字安全隐患频发的问题,如何保证在批量化、数字化建设时代,也能应对新的风险挑战呢?
毛亚蔚:网络安全是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还是贯穿纵深防御的理念。当发生外来的非法入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防得住,不能让他进入核心关键数据;采用非常完善的加密算法,让他发现这个数据也看不懂;还有就是态势感知,一旦发生数据的损坏和丢失,能够及时恢复。田湾基地用的5G和互联网完全实现物理隔离,它是一个核电专网,对于进入核电运维的设备是采用严格的准入措施,筑牢数字化安全屏障。
我国已查明铀资源量,位居世界较为靠前的位置
布设三道屏障、构建防御纵深,为我国核电发展筑牢安全防线。而核电的安全发展也和核燃料,也就是铀资源供给保障密切相关。近日,首届战略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助推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介绍,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天然铀产业形成了涵盖地质勘查、采选、冶炼、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能够做到“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长期有举措”。
苏学斌:我国的铀资源总量居全世界靠前的位置,我们通过找矿突破行动,取得非常丰富的成果。探明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的铀矿床,其中大量的资源是可以经济开采的优质资源。我国铀资源禀赋较差,通过技术的进步,大概有60%过去难采的资源能得到经济的开发;人均产能大幅提升,从过去的百人一吨,到目前一人数吨这种规模,人均产能提高了7倍。我们现在很有信心为我们核电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我国核电从跟跑到并跑,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据统计,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年发电量接近80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0万吨,相比传统能源来说,清洁低碳优势十分明显。同时,核电也是一种公认的“稳定电源”,由于极端寒潮、大范围高温,乃至光照、水流变化等导致的风、光、水电产能受到的影响,在核电这里都不会存在。正因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成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要达到7000万千瓦。叶奇蓁指出,“万无一失”是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底线要求。
叶奇蓁:我们搞“两弹一星”要做到万无一失,搞秦山一期的时候要做到万无一失。中国的核电有后发优势,采用当前最先进技术,吸取国际核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二级及以上事件;2022年底,中国核电公司下面的18台机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可以这么说,我们核电从跟跑走到了并跑,保持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