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
江西抚州,一座古老平静而略显偏僻的江南小城,每年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他们不是为旅游而来,而是到东华理工学院来访问和求学。原来,这所大学拥有若干个不为普通人知、却被科技专业机构青睐的学术基地:
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高级培训中心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每年承担该机构指定的铀矿找矿勘探与开采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任务,目前已有埃及、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60多名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级学员,在东华理工学成回国。
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的主办单位和亚太地区同位素数据中心,由学校维护和管理整个亚太地区的数据。
还不只是这些。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起并组织的“地热水样品化学分析的实验室比对”项目,所有420个数据,正确率100%,分析质量在法国、冰岛等18个国家的38个实验室中名列前茅,成为该机构指定的5个仲裁实验室之一。
现在,中心制定了9个中国核行业标准和2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地热水化学成分实验室操作规范,并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可以代表中国发布测试数据。
2001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水文科技官员Jane Gerardo女士访问学校后,像新发现一处富矿一样,惊喜得赞叹:“这是国际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
从世界坐标系中定位科研的发展
东华理工学院的前身为华东地质学院,是新中国1956年为专门培养核地学人才而创建的,早在1960年就开始培养铀资源勘查专业5年制本科生。50年来,学校已构建起完整的核地学和核燃料循环工程技术的学科体系,主持或参与国家973项目、305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几十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学校于1981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单位。随后,东华理工迅速将目光投向世界,抓住机遇,快步跟上世界核科技发展的节拍。
为什么东华理工可以走上世界科研舞台?东华理工学院副校长孙占学解释,作为核大国,中国是世界核科技的高地之一。而东华理工作为中国的核地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已具备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同时,学校要更好发挥基地作用,服务国家核工业,也必须以世界和中国坐标系来定位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
基于这样的事实和判断,学校积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给予东华理工科研经费和渠道支持,资助学校30多人次赴美、法、加拿大等国进修访问,双方开展10多项科技项目,经费近200万美金。依托该机构,学校聘请了包括美国总统核废料处置顾问等3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为科研吸纳了优质的国际学术资源。
同时,学校也为机构承担了重要的科研和学术合作任务。应机构要求,先后派出了6批专家组,远赴国外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承办、组织多次国际原子能机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2004年该机构高放废物处置项目技术年会在学校召开,2007年全球铀地球化学研讨会也由该学校承办。这是继1996年承办铀矿地质两个高级培训班和多个同位素培训班之后,东华理工再次承担该机构的重大学术合作任务。
一批东华理工学者获得国际的认可,正活跃在世界原子能科研的大舞台。学校副校长刘晓东教授、资深专家周维勋教授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聘为咨询专家。他们每年飞赴维也纳等地为国际和地区科研项目作咨询与评审。
这些国际科研合作,使学校占据了世界核地学领域的一席之地。不仅在铀资源勘查、同位素方法技术、地球化学模拟位居国际前沿,而且成为国际最新核科技的信息港,发挥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核地学科研战略桥头堡作用。
科研特色是为国家和世界服务的支点
2001年,东华理工做了一项科研战略决策:投入200多万元,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建立微生物地质工艺实验室,研发微生物铀溶浸采矿技术,为我国南方硬岩铀矿开采开辟新的道路。当年7月,该领域世界领先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微生物技术专家日瓦耶娃教授就进驻学校,开始指导和协作筹建实验室,推广微生物冶金工艺,实现找矿、提炼、废料处理三位一体开创性的采铀技术。
如今,该实验室在中外专家的合作下,已成功培育出耐酸耐碱的新菌种,正向国家申请专利。这将创新中国铀溶浸采矿技术和有力提高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水平。2003年,日瓦耶娃教授因此荣获江西高校首个中国“友谊奖”专家称号。
“特色就是瞄准别人不能干、不愿干的领域,凝练力量,十年磨一剑把它干好。”孙占学说。他以为,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进程,东华理工必须用综合促进和拓展特色,牢牢保持和不断发展自己的特色。说到底,科研特色,是东华理工为国家和世界核能事业服务的支点。
以放射性测量仪器来说,国际原子能机构308号报告曾断定“不可能用地面模型标定航测仪的空中灵敏度”。但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东华理工的专家们研制的六角模型标定航空放射性测量仪器,现已在中国石家庄航测遥感中心建成使用,其技术还被加拿大等国采用。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打破了308号报告的科技禁区,为世界贡献了东华理工的核仪器。
当今核能开发的飞速发展,铀已成为世界的紧缺资源,迫切需要开发铀矿开采的新科技。东华理工学院拥有一支由50年代留苏的老专家、80年代后学成的博士组成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再加上广泛的国际引智和合作渠道,已经具备攻克世界核地学等相关领域科研难关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