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原子能机构网讯] 日前,记者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在“十五”期间,该院利用我国第一个低能放射性离子束实验装置,开展了核结构和核天体物理若干前沿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2002年,通过6He(p, n)6Li反应角分布的测量和核物质密度分布的微观理论分析,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6Li第二激发态具有质子-中子晕结构的理论预言,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杂志Physics Letter B 上,并被国际物理综述刊物Review of Modern Physics引用。
2003年,通过测量11C(d, n)12N反应角分布,完成了核天体物理高温pp链重要反应11C(p, γ)12N的间接测量,否定了以前直接辐射俘获贡献可以忽略的理论预言,成果发表在Nuclear Physics上。
2004年,通过轻重反应产物符合的实验方案,测量了8Li(d, p)9Li反应的角分布,利用谱因子与辐射俘获反应的关系,在国际上率先确定了对超新星爆发快速中子俘获过程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有重要意义的8Li(n, γ)9Li反应率。该成果在2004年Nuclei in Cosmos国际会议上报告,并在Phys. ReV. C(Rapid Communication)上发表。目前,文章中的实验数据已为IAEA收录,文章中所使用的理论分析方法也引起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兴趣。利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通过9Li中子虚衰变的ANC计算出9C质子虚衰变的ANC,进而得出了高温pp反应链中的重要反应8B(p,γ)9C的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以及证实了9C的质子晕结构;文章分别在Nuclear Physics和Chin. Phys. Lett. 上发表。
2005年,在次级束流实验装置上成功地加装了速度选择器,产生了纯度较高的7Be,10C ,13N,15O 和17F次级束,增加了利用该装置开展更多实验的机会。
这些研究都是国际上的前沿课题,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及时掌握了国际动态,采用了创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取得了研究成果,在国际竞争中走到了前列,在国际实验核天体物理学界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并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该项目组主要负责人柳卫平也因此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选为Nuclei in Cosmos和Capture Gamma Ray and Related Topics 两次国际会议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2001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中组部等六部委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古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