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原子能机构网讯] 最近,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了一份关于贫铀的报告,在大量的实地取样和化验分析的基础上,就贫铀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结论。同时也为曾被媒体和公众炒得沸沸扬扬的“贫铀危害”和“巴尔干综合症”等问题提供了答案。
贫铀,是从金属铀中提炼出铀235(裂变核素,可用来制造核武器)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铀238,故称“贫化铀”,简称“贫铀”。它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8.7克,是钢密度的2.5倍。但纯贫铀的硬度和强度都不高,必须添加别的成份,制成贫铀合金,合金的强度将成倍增大。用这种合金做弹芯制造的炮弹在击中目标时,其爆炸力和产生的高温远远超过一般的炮弹,可以穿透很厚的装甲,是对付现有复合装甲和反作用装甲的最好武器。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首次使用“贫铀弹”,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在短时间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在波黑和科索沃地区大约使用了3万枚“贫铀弹”,创下了世界上军事史上动用贫铀武器的数量之最。
由于贫铀具有低水平的放射性,科索沃战争过后,国际社会不免引发了关于“贫铀弹”的使用及危害的争议。尤其一些专家指出,“贫铀弹”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可以使弹体发生尘化,某些细微颗粒随空气流动而四处飘散,散布在空中或落在地面及河流,给人们清除这些放射性物质带来极大困难。贫铀的半衰期比铀更长,可以长期破坏环境和人类的食物链,并导致受污染地区肿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增加。随之而来,北约的一些欧盟国家也纷纷报道本国维和士兵因患癌症或白血病而死亡,或患上所谓“巴尔干综合症”的奇怪病症。一时间,使用贫铀武器成了众矢之的,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遣责。一些欧盟国家对此反应强烈,纷纷要求对贫铀的危害程度展开调查。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环境署一道,自2000年11月起,共同开展了一项针对贫铀危害程度的联合国环境调查计划,花费较长时间在科索沃受贫铀污染地区进行环境取样,对样品进行了大量的化验、分析,并最终得出研究结果: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如处在受贫铀弹袭击的坦克内或直接吸入了贫铀的气溶颗粒,一般情况下,受贫铀辐射区域的有效照射剂量不足1 毫希 /年(毫希,mSv,辐射剂量当量单位),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于1990年建议的公众照射剂量限值 ─ 1毫希/年。因此说,在不直接接触污染源的前提下,受贫铀污染地区可照射剂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对当地的空气、水和植被也没有严重的危害。但尽管如此,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建议要清除有关贫铀污染物,教育当地的居民不要接触污染源,避免有害颗粒进入人体。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暂时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无论如何解释,也无法为战争的破坏力和它的手段开脱。战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它只能给人类的生存制造更多的麻烦。希望核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美好,而不是更多的危险与威胁。(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代表团代表 李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