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核集团在北京召开千人大会,隆重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内建设百废待兴。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毅然做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二机部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经济十分困难、技术相当落后的条件下,组织领导开展核科学研究和核工业建设。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经过核工业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艰苦卓绝的奋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一惊天动地的巨响,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树立了历史性丰碑。
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歌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缅怀前辈们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的丰功伟绩,激励后来者弘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抓住当前发展大好机遇,再创新的辉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举行了这一活动。
这天,中核集团公司总部彩旗飘扬,花团锦簇,巨幅的标语、跳动的喷泉、欢快的歌声,无不透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会场外那块用当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现场人们欢呼的照片制作成的大幅宣传画板,更是引人注目。尽管大会9时才正式开始,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与会代表兴奋得一大早便来到了大会会场。经过40年的峥嵘岁月,当年的创业者多数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中有的人手持拐杖,有的被人搀扶着,但这些往昔的战友们一见面似乎都忘了这些,他们似乎都变年轻了,激动地打着招呼,不停地握手问候。那种内心激荡的自豪与骄傲,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激动都溢于言表。当原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李觉这两位年逾九十的老人步入会场时,更是在会场引起了一阵骚动,大家自发地起立鼓掌欢迎,有的还涌上前来致意问候。
核工业的老领导——张忱、蒋心雄、李定凡、李由、周秩、刘书林、黄齐陶、高新华,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毅来了;上级部门、兄弟单位的领导——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虞列贵、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朱祖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穆占英、中组部干部五局副局长毛定之、国资委派驻集团公司监事会办公室主任孙昌旭、国防科工委系统二司副司长张福宝来了。他们与中核集团公司领导——总经理康日新,副总经理孙勤、黄国俊,顾问李玉仑、闵耀中、李忠良,赵仁恺院士、王方定院士、张焕乔院士、钱皋韵院士、欧阳予院士、阮可强院士及原总经理助理钱福源一起就坐在纪念大会的主席台上。
纪念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康日新作重要讲话,黄国俊主持了大会。
康日新在讲话中代表中核集团公司向领导、组织和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核工业前辈,向为祖国核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等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在回顾了核工业第一次创业那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光辉历程后,指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核事业的发展,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饱含了几代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凝聚了30万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的心血,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鼓舞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强调,我们回顾这一段光辉的历程,纪念核工业老一辈的丰功伟绩,关键在于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他表示,集团公司新的领导班子将以老一辈核工业人为榜样,继承光荣传统,接好核工业发展的班,带领核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牢记核工业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军民结合、自主创新,高水平、高质量、出色地完成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 大力推进核电、核燃料建设和核科研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年近九旬的原二机部部长刘杰,作为核工业最早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心情十分激动,思路十分清晰地一口气讲了近90分钟,完整地回顾了从核工业组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整个过程。他对一些历史细节的回忆,更是把大家带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战斗岁月。尤其当他讲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他作为在北京负责前后方与中央的联络员,向中央汇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时,所有的人仿佛又看到了40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虞列贵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核工业人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中核集团公司近年来的工作成绩,希望集团公司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推进核事业的更快发展。
朱祖良、穆占英、老专家代表王方定院士、核燃料系统老同志代表原公浦等也在大会上发言。大家盛赞当年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回顾核工业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受生死考验,突破一个个难关,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创业历程;缅怀为核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的前辈们。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成功,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它将永远激励新一代核工业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中国核工业的历史再添新的光彩。(孙敏莉 左云峰)
转 自:中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