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至今,这场灾难给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其实,不仅仅是这次,数十年间,世界一直受累于核武器 ——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任何一个令世界头痛的难题都与“核”有关。 核危害一直没有停止 早在20年前,国外的专家就曾预言: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核威胁。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世界不存在事实上的核威胁,这种担忧全是记者和反恐专家臆想出来的。不久前,一位记者采访了美国著名的防止核武器扩散专家、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核规划部主任托马斯·科克伦。一见面记者就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一起核恐怖事件,它真的很可怕吗?”科克伦先生当即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核威胁切实存在。事实上,核设施已发生了几百起事故,其中包括盗窃核材料、企图潜入核基地、绑架原子科学家、出售核武器部件,等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特工专家估计,大量的核武器及核技术文件流散到恐怖主义国家。其中分析家们设想了这样一个情景: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上的船员数月未能领到工资,于是从备用装置中盗取了含有100公斤浓缩铀的铀棒,将其出售给了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这些恐怖分子买通了海关人员,将核材料偷运到日本北海道倒手卖给另一个恐怖组织,最后这些铀运到深山的秘密实验室里。在这个实验室里,核专家用它制成了手提式原子弹。此后,恐怖分子驱车将原子弹带到一个地下停车场,目的是让外面测不出辐射源,或者再浇上水泥,这样就无法将其排除。剩下的事就是向国家提条件了。据美国情报专家分析,以上的场景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而恐怖分子的针对国可能就是美国。 做“朝鲜”,不做“伊拉克” 如果说以前的很多核事件都浮在水面之下,不被世人所知,那么现在则大不相同。美国将防止核扩散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从侧面说明,核扩散的问题相当严重。在美国反核扩散的大旗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但是,伊拉克战争并没有起到美国所预想的杀一儆百的作用,反而大大刺激了各国,尤其是长期与美国为敌的“无赖国家”、“流氓国家”,在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之下,这些国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都将核武器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很多国家看来,已经成为有名无实的一纸空文。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于1968年,1970年正式生效,1995年在条约每隔5年的国际审议大会上被正式宣布为“无限期”延长。迄今,条约的缔约国为188个国家,是国际社会有史以来参加国家数量最多的国际法律文件。条约宣布冻结合法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数量,只有在1965年1月之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才是条约所许可的合法的核武器国家,禁止国家间武器级核材料的储藏、运输、转让以及合作性的研制和开发。条约所附带的安全保障协议中,拥有核武器的缔约国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威胁、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1995年缔约国同意条约无限期延长之前,安理会5大常任理事国联合发表声明,承诺保留核武器不是它们的永久目标,将通过裁军进程彻底销毁核武器。因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社会加强合作、防止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避免冲突不受控制的重要法律文件,是推动核裁军发展、让世界真正走出核战争阴影的基础。 伊拉克战争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同为所谓的“邪恶轴心”,没有核武器的伊拉克挨打,有核武器的朝鲜就没人敢动。这样的信息促使很多国家争做“朝鲜”,不做“伊拉克”。核武器一下子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护身符。有些国家正在不择手段地获取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所谓的防止核扩散的主张就像一句空洞的口号。 核俱乐部越挤越大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明确规定,只有在1965年1月之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才是条约所许可的合法的核武器国家,所以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中国等5国是核俱乐部的合法成员。然而,已经拥有核武器或者正在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已不只是上述5国。 1998年,印巴相继进行了核实验,并且都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印度的核运载工具由“幻影”2000H战斗机,少量“大地”I和II型导弹以及“烈火”弹道导弹组成。其中的“烈火”III导弹射程约3000公里,将在今年11月份试射,批量生产尚需10年时间。若研制成功,将使印度可以有效地威慑中国一些大城市,并很可能成为印未来核力量的支柱。巴基斯坦能携带核武器的导弹为“高里”系列液体燃料导弹和“沙欣”系列固体燃料导弹。“高里”导弹将用于“进攻”作战,而“沙欣”导弹用于“防御”作战。但是,这两个国家并未被核俱乐部认可,也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此外,以色列、朝鲜、伊朗、日本等国都被认为已经拥有核武器或者已经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已经迈过了“核门槛”。日本虽然没有核武器,但它拥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术。现在日本有49座核电站,年发电量约4万兆瓦,位居世界前茅。它在核能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下,通过改进其提供的巡航导弹,已制造出可以携带核弹头并从潜艇发射的导弹,从而使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惟一具备从陆地、空中和水下对敌国发动核打击能力的核武器国家。伊朗的核弹制造计划始于苏联解体时,所使用的核材料主要来自黑市。其核弹制造基地为纳坦兹、穆阿莱姆·凯莱伊和阿拉克。一位法国专家认为,伊朗将在2005年或2006年实现制造核弹的目标。朝鲜核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朝鲜对待是否拥有核武器这个问题上一直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模糊核政策”。 期待解决核问题的“伊朗模式” 近来,伊朗政府在核问题上的表现令世界关注。10月21日,伊朗政府宣布暂停浓缩铀提炼计划,并将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为严格的核查。10月22日,一名伊朗高官在被问及何时会把伊朗过去核活动的相关文件交给国际原子能机构时,回答是:“今晚。”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不久前,伊朗以盛大的阅兵仪式“迎接”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小组的到来,并对核查组开出四个条件。 9·11事件之后,美国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2002年底,美国公布了其侦察卫星拍摄的有关伊朗中部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核武器。特别是今年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伊朗的核计划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 英法德三国的积极介入对伊朗态度的变化起了重大作用。伊拉克战后的持续动荡使英国明白武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法国、德国则从伊拉克战争中悟出,袖手旁观不见得是好事,美国制造的烂摊子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了不让伊朗成为下一个伊拉克,三个国家在伊拉克战争后第一次联手出面斡旋。据透露,三国从今年6月就开始讨论如何行动。他们一边给伊朗开出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从设备技术上提供帮助的“好处”;同时也预备着一根“大棒”:如果伊朗不配合核查,就将问题提交安理会,那样伊朗将面临制裁甚至战争。 促使伊朗政府下决心改变态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俄罗斯。据说俄总统普京也在核问题上给伊朗施加了压力,毕竟俄罗斯不想得罪美国。而伊朗核项目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俄罗斯的援助。 现在看来,伊朗核问题正在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至少没有出现像朝核问题那样的死结。如果伊朗核问题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就会避免另一场政治争端,也会创造一种解决核问题的新模式,将为防止核扩散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伊朗核问题继续恶化,那么美伊之间的争端将再次演变成为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对抗。(来源:中宣部《时事报告》) (作者:石洪涛 /《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 转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古新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