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共有来自非洲和南亚的35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获得中国的原子能奖学金(AES),在位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核工程学院学习。根据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订的新兴核能国家援助协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帮助推动奖学金申请,并支付学生们的国际旅费,中方则担负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该项目始于2012年,自2017年开始全面展开。目前,2019-2020学年的奖学金申请已开发。
“你可以在加纳学习核科学,但那里能够进行核电站相关研究的实验室十分有限,”去年9月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反应堆系统管理的博士生迈克尔·夸库·安诺-尼亚尔科说。他在加纳核能监管机构工作,将在该国核电站计划许可及监管方面扮演专家角色。来哈尔滨前,他在加纳学习工程学、物理学和核科学,但从未亲眼见过运行中的核反应堆。
中国目前已有45座核动力堆投入运行,11座在建,还有数十座处于规划阶段,核教育已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张志俭说:“核能是中国应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能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支持,让他们从我们的专业技术中受益。”
同时担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的张志俭表示,学生们将在这里学习核工程基础知识,并熟悉中国的独特方法和技术。国际学生在用英语教学的同时,还需上中文课。学习涵盖核工程学的方方面面,特别侧重于电厂和辐射防护。学校配有各种实习室,包括一个全面的核电模拟中心、一个钠冷快堆模拟系统和一个虚拟现实实验室,让学生们学习核电反应堆的实际操作。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璞珍解释说,由于每名学员科学水平背景不同,最初的课程是量身设计的,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据悉,该计划源于一个帮助提高其研发、教育和培训能力的技术合作项目。截至2017年,原子能奖学金每年资助35至40名新生,该奖学金旨在“为来自新兴核动力应用国家的优秀学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中国学习提供资助”。
原子能机构计划管理官员加绍·沃尔德说,除了资助旅费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是通过其已建立的国家网络,帮助将合适的候选人纳入该计划。“针对那些对核能不熟悉的国家,我们已经有了合适的联系人和机构伙伴。”